洪亮吉之案

  • A+
所属分类:读者2014年

清嘉庆四年(1799年),发生了洪亮吉一案,此案震动朝野。
  洪亮吉,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江苏常州。他自幼丧父,家贫而好读书,少年时长得高个红脸,才气横溢,获袁枚赏识。但洪亮吉屡试不第,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洪亮吉才以一甲第二名高中,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时年44岁。
  洪亮吉精通史地和声韵训诂学,擅长写诗与骈体文,又好游山玩水,足迹遍及吴越黔秦晋齐豫各地。他性格豪迈,疾恶如仇,早在乾隆当太上皇时,就直言抨击时弊,言辞激烈,让新皇帝嘉庆头疼,但当时大权还在乾隆手中,嘉庆只能不了了之。
  乾隆选十五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当继承人,因其少年老成,又能文善武。嘉庆执政前三年,一切如故,大权仍在乾隆与其宠臣和珅手中。嘉庆三年(1798年)腊月底,89岁的乾隆突发感冒,初二病情转危,初三驾崩。
  嘉庆真正执政的日子开始了,他在父亲死后的翌日即发布了一条令人大为吃惊的谕旨,免去和珅军机大臣与九门提督的职务,随即,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抄家行动,将和珅家的巨额家产归为国有。此即“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与此同时,一块特大玉石正被送往京城,嘉庆下令拒收,他向天下人表示:玉石无益民生,他要树立一个节俭勤政的皇帝的形象。
  其实嘉庆早就发现,乾隆后期官场腐败越演越烈,官官相护,互做假账,令国库白银流入私囊。嘉庆杀和珅,又在全国11个总督中撤换6个,但反贪高潮一过,各地依旧买官卖官,送礼收礼。嘉庆树立的几个廉政典型,也一个个陷入腐败泥潭。如谏官广兴因揭发和珅而被提拔为兵部侍郎,但广兴一登高位,在一年中就贪污了4万两白银。更令嘉庆恼怒的是,各地出现“编外衙役”(相当于编外警察),皇帝不许扩编,地方变相招人,编外人员甚至超过了正式编制,而其工资则摊到老百姓头上。
  于是,嘉庆决定广开言路,臣民皆可进言。洪亮吉获悉后,一口气写了几千字上书,指责大清官吏或“模棱两可”,或“钻营投机”,或“苟且偷安”,而根子正在嘉庆身上,并批评皇帝上朝迟,退朝后与俳优在一起玩。
  洪亮吉为保险起见,抄送三份,分别托三位重臣转交皇帝。
  嘉庆读完,怒发冲冠。洪亮吉居然将大清官吏中的十有其九斥为贪官,矛头直指自己,于是,他下旨把洪亮吉抓入天牢。
  刑部审洪亮吉,要大刑伺候,幸亏嘉庆及时派太监送来谕旨:“对读书人不可动刑。”刑部仍要以诽谤罪置洪亮吉于死地。
  对此,嘉庆踌躇再三,是自己提倡广开言路,如果他真杀了洪亮吉,天下人会怎么议论呢?洪亮吉被发配充军去伊犁。
  伊犁将军正好进京,便谄媚进言:自己愿制造个意外事故弄死洪亮吉。嘉庆勃然大怒,将其言抄送全国,弄得将军丢尽脸面,赶紧派人保护洪亮吉。
  洪亮吉被流放后,上书人锐减,腐败则愈烈。天正值大旱,北方骄阳如火,各级官员求雨,未下;王孙贵族求雨,未下;嘉庆亲自祭坛,向上天祈雨,老天爷仍不给面子。嘉庆被迫赦免罪犯,雨仍未下;又设粥摊,救灾民,雨还是未下。
  1800年5月26日,嘉庆决定赦免洪亮吉,据《清仁宗实录》载,嘉庆亲自写道,洪亮吉“实无违碍之句,仍有爱君之诚”,“实足启沃朕心”。据《清史稿》载,“诏下而雨”,嘉庆放下笔,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大雨倾盆而下。
  洪亮吉被赦免,伊犁将军要亲自备车送洪亮吉返京,洪亮吉婉拒。他游遍伊犁、哈密与乌鲁木齐,撰《伊犁日记》和《天山客话》两部,自回京城。
  洪亮吉从此闭门不出,悉心研究学问,著述有《更生斋诗文集》《北江诗话》等,遂成清史上著名的经学家与文学家。
  (王 娜摘自《新民晚报》2014年8月22日,黎 青图)

洪亮吉之案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