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的GDP含金量

  • A+
所属分类:读者2013年

2012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GDP含金量”排名出炉,含金量这个词让大家眼前一亮,引起广泛讨论。

  让大家最纠结的是,GDP含金量是比GDP进步了,但怎么还是建立在GDP基础之上,就没法发明一种指标来完全代替GDP吗?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但过于疯狂,从GDP的本源和GDP核算来看,GDP是有很多巧妙之处的。

  关于GDP的由来:二战时期,一批美国的经济学家第一次提出GDP的概念,出发点是为了描述美国经济的全貌、定义经济的发展。怎么定义经济的发展呢?我想很多人都会想到,如果构造一个统计国家在1个年度里生产了多少物品的指标,通过比较这些最终物品、劳务的总量,就能大概知道一国的经济是发展了还是退后了。这就是GDP的本源出发点。

  发明一个指标不难,难的是可操作性。怎么去统计一个国家1个年度里生产了多少物品(劳务)?成千上万种的物品(劳务),再加上新发明的物品,统计局恐怕连一种最基本的物品都统计不过来,更别说成千上万种了。

  GDP统计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通过巧妙的恒等式让统计方法更简单。首先,生产了多少最终物品,这是一个国家的产品总供给。而产品总供给等于产品总需求加上库存增加。

  而按照支出法,产品总需求刚好等于大家买产品的支出,分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国外需求的支付、政府支出。

  GDP=产品总供给=产品总需求+存货

  产品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净出口+政府支出

  以上公式中,核算的时候,将存货当成一种存货投资并入到投资项目下,GDP核算就可以简单地分为消费、投资、净出口、政府支出。最后一项是可控制的,前三项是不可控的,这就是把前三项称为GDP的三驾马车的由来。

  GDP核算确实非常精妙,这也是日后它流行起来的重要原因。如果换成其他任何一个指标,想完全脱离GDP而去描述一个国家经济的全貌,不太现实。

  只是从提出GDP概念的第一天起,这些经济学家自己

  也没有想到,日后GDP会成为宏观经济中最耀眼的指标。

  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指标其实是存在一个大漏洞的:那就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富足,GDP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民众的幸福感,这比GDP本身更加重要。

  换言之,如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居民收入和福利,那么GDP数字再漂亮,对民众来说也只是镜花水月。

  从GDP本源来看,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并不代表综合国力成为世界第二。财富分配不均、社会文明水平还很落后……复杂、多元的中国发展水平远远超出了GDP数据所能涵盖的内容。

  清朝时中国的GDP曾超过世界的40%,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孱弱的时期。这个悖论恰恰提醒我们,要让世界准确地认识中国,不管对内对外都必须采用更加科学的计算指标。

  那么,怎么改进GDP呢?

  这在学术上有太多路子:考虑能源消耗、考虑环境污染,五花八门,但都在讨论中,真正实际应用起来的太少。回到“GDP含金量”,正是基于这一思路的一种应用:用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即为“GDP含金量”。这是一种进步。

  来看整份榜单,2012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GDP含金量排名: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海南、江西、云南、安徽、重庆、贵州、黑龙江、福建、广西、宁夏、山西、湖南、四川、湖北、江苏、甘肃、辽宁、天津、河北、河南、吉林、山东、陕西、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

  我们能看出,有不少省市GDP总量较大、人均GDP较高,含金量却很低。原因可能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在GDP蛋糕分配方面,政府分得太多,民众分得太少,很多民众并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其二,建也GDP、拆也GDP,GDP数字上去了,但并没有创造多少民生,这是一种典型的“高增长、低发展”;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排除,那就是虚报GDP了。

  这次大家对于GDP含金量的关注,与长期以来中国在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财富分配问题不无关系。

  如果将中国当做一家企业来研究,那么GDP就是企业一年的营业收入,而企业在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恰恰就是以往中国在GDP高速增长后,依旧存留的国富民穷的现象。

  按照正常的思路,对于GDP也就是企业收入的分配,应该首先将所得给投资方的股东和债权人作为投资回报。

  其次,则应该将收益分给出力的人员,这其中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工人,而这一喻体反映在国家层面上即是“公众”。

  最后,企业自身要留存一部分收益作为进一步发展的资本——反映到现实中可以理解为各种名目下的财政收入。

  可以看出,公众的可支配收入和国家的财政收入,都是在瓜分同一块蛋糕,这是一个零和博弈,国家为了留有加速发展所需的资本,就需要尽可能将发展所得来的好处留存在自己的账户上,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国家体系对于财富的大肆瓜分。

  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很多,比如由外企主导的地方经济,国际资本作为投资人拿走了比较多的经济成果,比如江浙等地。

  又或者将其中的主角换成国企——被国家拿走的会占据较多的份额,比如山东、云南等地;还有可能一部分是被私企大老板拿走了,或者被垄断企业的高薪员工拿走了,而其他人的工资没有跟着上涨,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大家天天骂的贫富悬殊。

  而除了这些之外,政府还以大量超发货币来稀释民间财富的实际价值,也同样造成了在GDP高速增长的环境下,居民反而觉得钱不够花的尴尬现象。

  诚然,对于所谓GDP含金量问题的研究,开始触及到我们通过发展经济所产生的财富的流向问题。只是这次对于GDP含金量的讨论忽略了中国原有的国情,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忽略了贫富差距对于所谓人均收入的粉饰。

  对于GDP含金量的研究若仅仅止步于此,那么相关的数据则无异于落入了与当年“唯GDP是用”同样的发展模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是相当严重的,而贫富差距越大,所谓的GDP含金量统计的实际意义就越小,甚至可能与实际情况南辕北辙——如果GDP含金量的提高只是将财富从国家转移到了少数人手中,那么改革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从过去我国的劳动报酬占GDP比重的情况看,该数值在1983年达到56%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7%,目前中国已跻身于劳动收入占比最低的国家之列。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劳动收入占比则在65%~70%之间。

  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绝大部分并没有流入公众的口袋中,即使流入也是流入了少数富人的口袋中。在这近20年间,中国收入最高和最低的10%的人群间的收入差距,已经从过去的7倍上升到当下的23倍。而落实到家庭上,有学者甚至认为,这一差距甚至扩大到了65倍左右。

  被人均的情况已经是既成事实,我们更需要担心的是,贫富差距巨大化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恶化,出现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

  当下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不仅扩大了不同收入阶层在财富创造和财富积累上的差距,更会将这种财富积累一代一代地继续“传递”下去,进一步恶化代际之间的“分配不公”。

  再回过头来看文章开头提及的GDP含金量问题,就不难看出其中的隐患所在——在没有改变中国收入差距甚至于贫富差距的大环境的前提之前,盲目追求所谓GDP的含金量对于普通基层公众来说,并不会带来更多额外的好处,反而很有可能在盲目追求这一数字的情况下进一步导致资本流向富裕人群,进而恶化国内的贫富差距情况。

(作者:许一力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