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别哭

  • A+
所属分类:读者2009年

  每个父母都会记得,当小孩子额头碰到门把手或者下巴撞到咖啡桌时,都会憋红了脸,满脸委屈,憋足了劲准备涕泗横流。这个情景可能只有10秒钟,但对孩子而言像是过了数年,最终他还是不免“哇”的一声哭起来。父母大都希望孩子能坚强一点,明白这点磕碰没什么大不了的,做个深呼吸,再找一个好玩的东西转移一下注意力,孩子转眼又笑起来。这种反应并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但也不完全是理智的反应,而是一个情感过程。小孩通过哭喊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苦痛,宣告他小小尊严所受到的侵犯。
  这种情景,正如我们当下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况。金融危机来了,人们盼着它快些过去,就像孩子碰疼了头要哭一样。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人都撞到了额头,撞到了现实生活的桌角,生疼生疼的。但是有多疼呢?需要号啕大哭吗?
  正如经济生活也是个情感过程,上面提到的小孩哭泣其实也是一种经济模式。他权衡利弊,将所有的情感、恐惧和利益都发泄在那张涨红的脸上。最近报纸上说消费者停止了消费,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即小孩决定要哭喊了:我真的受伤了,我希望全世界都知道,大家不能不管我。经济刺激计划出台后,大家的注意力开始转移,我们开始理智地思考:其实事情可能没有那么坏——不如深吸一口气,逛商店去。如果你理智尚存,你就会知道,恐惧和信心在内部相互作用,经常会影响我们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在我看来,现在人们一窝蜂地紧张,根本顾不上调整我们的日常开销。勤俭持家的蚂蚁和无忧无虑、整天跳来蹦去的蚂蚱之间的区别,就是凯恩斯所说的“兽性”。我们普通人最好还是当蚂蚱(购买者)而不要当蚂蚁(囤积者)。一个国家的蚂蚱在一起就是一个有希望的国家。
  经济生活并不全然是理智的,而是会掺杂一些情感因素在内。就如同你靠对邻居的感觉,来感知来年经济是否有希望。某位总统曾警告过我们:唯一能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就是我们内心的恐慌。在人类的大家庭中,还有一些事情能振奋人心,富有希望。在漫长的苦苦等待中,父母对孩子讲的话只能是:深吸一口气,看看周围好玩的事物,不要哭泣。
  (译自《纽约客》2009年第1期)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