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和善食

  • A+
所属分类:读者2009年

  谁没听过《杀鸡取卵》的故事?连小孩都懂得其荒谬性,但当“鸡”指的不是鸡,而是象征着大地时,我们人类却依然浑浑噩噩地行着“杀土地而取食”的无知之举。这回台湾“八八水灾”的受害地区,数数名字,有多少是我们熟悉的台湾农渔特产与农业观光休闲的地方?阿里山高山茶、梅山高山茶、甲仙芋头、玉井芒果、麻豆文旦、东石蚵、林边养殖鱼、知本温泉区、庐山温泉区,等等。我们看到新闻画面中的灾区,有些山地小村落,在土石流堆中还矗立着槟榔树。这些原本只适合种在沙土中的植物,怎么会跑到山中去了?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原本只是指居住在偏乡远村的山民渔人靠山靠海过日子,如今台湾的农业发展趋势却是全民与自然争地。许多适合发展安全农业的地方都变成了商业、住宅开发区,让许多不适合开发的地区变成了农渔特产开发区。
  然而,没有购买,就没有供给,台湾人自豪的高山茶的口味,却是靠付出昂贵的土地代价获得的。高冷蔬果,从高丽菜到温带苹果、梨子、水蜜桃等等,都破坏了高山地区的水土生态。东石林边地区常年抽取地下水养殖鱼蚵,因此带来的地层下陷的灾害逐年加重,海堤一再增高也阻止不了洪流的反扑。
  台湾的农业发展,仿佛是由一群不会打算盘、不懂收支平衡的人在主导。想想看,这些在不适合耕种养殖的土地上辛苦做农事渔活的人一年能赚多少钱?但当一次灾难来临,他们丧失的身家(包括房产、器具、设备、人力的投资等)又是多少?如果还赔上了性命,生命能用金钱的补偿来衡量吗?除了个人的身家性命外,每一次抢救灾区、重建家园、土地复育的社会成本又要花费多少?我们台湾人怎么会一直轮回在这种不当的收入小而支出大的农渔发展之恶性循环中?
  然而,人类如何能既满足口腹之欲又不必“杀土地以取食”,这就需要文明的智慧,这样的智慧要建立在与自然平衡而非与自然作对的生活态度上。日本京都人在发展一千多年的京都土地上,竟然还能保持京野菜传统,这些九条葱、加贺茄、掘井牛蒡、圣护院芜等等,种植在离京都市中心不远的近郊土壤中。这些名物代表的美味,意义绝不止于口腹的滋味,而是与自然共存的美意。能保有这些近郊土地,显示的正是人类不因文明发展而全面扼杀“民以食为天”的农业家园。当然,京野菜因此而不便宜,但京都人常年养就的饮食智慧,正是以巧手细工来做精美的京菜。京菜的量很小,但十分精致。细心制成的京渍菜配白饭、酱汤,也可以是美味的一餐。
  美食未必和生态保护背道而驰,京菜中吃的都是少少的自然之味:土甑中蒸的松茸只要两三小片,也没看见京都人大嚼烤松茸的,朝掘笋也只吃半个,大量加工制成的豆腐、麸、荞麦等自然食品,都反映出先人传承下来的善食传统。
  美食也是可以善食的。善食绝不是台湾人信奉的大量栽培、大量捕获,水果蔬菜贱价就任其腐烂,平日上餐馆要吃到饱,不撑不划算。商家竞相削价竞争,从快炒一百降到五十五,全民拼经济也拼大口便宜吃。台湾人该好好集体反省其农渔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关系了,文明必须与自然共存,否则最终自然亦可毁掉脆弱的文明。
  (张 钰摘自《睿》2009年10月,图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一书)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